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

新莊復健- 傷好了,忽略復健,後遺症多


過去觀念是骨折後要靜養,最新觀念是手術完隔天就開始復健。怎麼做?
通勤摔車、打籃球碰撞、在浴室不小心滑倒……這一摔,就可能導致骨折。在台灣,平均每分鐘就有約1.2個人因為骨折而就診。

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,2013年的骨折就診人數約有67萬人,較10年前多了1.4倍,顯示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常見,其中又以腿部骨折影響行動而更麻煩。

然而,多數人知道骨折後需要靜養休息,卻常常忽略術後復健的重要,導致骨折傷處癒合,卻有肌肉無力的狀況。不僅影響生活品質,也出現更多後遺症。

早期有患者會認為,若手術很成功,不需要復健自然就會好,或是有些開刀醫師不希望患部承受太多重力,沒有特別向病人說明復健的重要性。

事實上,術後即時訓練肌力,可以減少骨骼、韌帶的傷害,肌肉有穩定關節的作用,術後若缺乏肌力訓練,反而會讓骨骼與韌帶容易受損,導致骨折部位好了,周邊的組織開始疼痛,受傷部位用石膏固定後,容易造成關節沾黏,活動度受限;若未及早開始肌力訓練,就會讓肌肉快速流失,並且有水腫現象。

復健治療,愈早開始愈好

最佳的復健介入時間可在手術開完刀隔天。復健科醫師依據患者的狀況,評估在院內可以做的復健動作。由於下肢開刀住院時間平均是57天,出院之後,病人可以到復健科或診所繼續復健治療,若是等到一個月後拆掉石膏才想到要做復健,其實都已經過晚,這時候才復健不僅花的時間更長,肌力早已流失減弱,更因為關節沾黏及腫脹,疼痛度也會上升,當石膏固定後,除非是遭到劇烈碰撞,肌力訓練並不會拉到傷口,可以放心依循復健科醫師指示復健。

病人也要主動尋求醫師幫助,常遇到病人怕痛,只敢自己在家裡活動,但因為動的角度、方式不對,反而會錯誤施力,出現更多問題,但若是粉碎性骨折,或有併發其他神經方面的問題,就必須更審慎地評估,由醫師決定可以開始復健的時間點。 


一般的復健概念多為哪裡受傷就針對該處復健,但臨床上經常碰到病患,可能受傷的部位好了,肌肉也恢復,卻因為受傷期間習慣錯誤的施力方式,導致走路仍然一跛一跛。

養成正確復健觀念,幫助傷好肌肉更有力

想要快快養好傷,正確的復健觀念可以幫助病患更快恢復,也能節省因二次傷害所要耗費的醫療資源,無論是哪種骨折,病人想要恢復的動機是最關鍵的,若是因為怕痛,反倒會讓復健時間拉長。

除了規律到醫院或診所做復健,每日在家練習更重要。肌力需要長時間累積,無法一蹴可幾,必須搭配復健科醫師安排的復健計劃,並在適度範圍內勤加活動,才能安全又有效地復原。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